中醫治療癌前期病變有特色
談起癌癥,不少人會有“談虎色變”之感。然而,癌癥常是具有較強惡變傾向的非癌疾病的發展結果。這些病變在醫學上稱為癌前期病變。如果能阻斷癌前期病變的發展,無疑可以降低癌癥的發生率。因此,防治癌前期病變系當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而中醫治療癌前期病變有特色、有療效。
食管癌為常見癌癥,在我國北方發病率較高,好發于中老年。其典型表現為吞咽困難,系食管腫瘤腫大而導致食管腔狹窄所致,而早期病變常無此癥狀。我國學者在食管癌高發區開展普查工作,發現食管上皮細胞增生特別是重度增生者,6年后約有1/4人發展為食管癌。因此,將食管上皮細胞重度增生列為食管癌癌前期病變。調查表明,在食管上皮細胞重度增生人群中,一半以上有頭昏目眩,耳鳴耳聾,口咽發干,腰酸膝軟,煩熱盜汗等不適。這些癥狀,按中醫理論分析,為肝腎陰虛的表現。于是,應用具有滋補肝腎作用的中成藥六味地黃丸治療,1年后正?;蚝棉D者達85%??梢?,六味地黃丸對食管上皮細胞增生確有明顯療效,對于預防食管癌的發生有一定價值。
胃癌也為常見癌癥,占消化道癌癥的40~50%,好發于中老年,其發病原因尚未完全闡明,但與慢性萎縮性胃炎有夫。國內外學者對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的10年隨訪觀察發現,約有10%以上患者演變為胃癌。197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慢性萎縮性胃炎正式列為胃癌的癌前期病變?;即瞬『?,胃祜膜變薄,失去正常光澤和紅潤,胃液特別是胃酸分泌減少,表現為胃痛、食欲減退、口干、乏力等,迄今尚無較滿意的藥物可以治療。因而,有人認為此病的病變是不可逆的;換而占之,是無法治愈的。然而,隨著我國中西醫結合醫療科研工作的開展,中醫治療該病有了較好效果。按中醫理論,慢性萎縮性胃炎有不同類型。有的表現為胃部隱痛,食欲減退,口干,大便秘結,舌質紅而干燥等,屬胃陰不足型,應用中藥石斛、沙參、麥冬、天花粉、山楂等滋養胃陰,可以取效。有的表現為胃部痛、餐后胃脹,受寒胃痛易發,納少乏力,腸鳴便搪,舌質淡紅等,屬脾胃虛寒型,應用黨參、白術、茯苓、廣郁金等可以取效。此外,尚有少數屬脾胃濕熱、瘀血阻滯等型。通過中醫的同病異治,治療有效率可達80%以上,對于降低胃癌的發生率起了重要作用。胃息肉也可能成為胃癌的癌前期病變,特別是胃多發性息肉(胃腔內長出幾個息肉),息肉大于2厘米者,惡性變化的可能性更大。應用中醫活血軟堅法治療,也有一定效果。
原發性肝癌為“癌中之王”,發展迅速,病死率高,其發病原因未完全闡明。但大量事實表明,該病與乙型肝炎、肝硬化密切相關。肝癌病人80%合并肝硬化,在肝硬化基礎上發展為原發性肝癌不屬罕見。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的肝癌發病率,較非攜帶者高20倍以上。這是因為乙型肝炎病毒引起肝臟反復損害,使肝細胞異常增生,最后可致癌變。中醫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積累了大量經驗,根據不同病情分別應用健脾益氣、滋補肝腎、益氣養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治法,使不少病人恢復了健康。值得注意的是,在慢性乙型肝炎或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液中查出甲種胎兒蛋白“低濃度持續陽性”者,發展為原發性肝癌的可能性更大。甲胎蛋白為一種特殊蛋白質,主要來源于胚胎肝細胞。胎兒一旦出生,就不再繼續產生這種蛋白質,所以稱為胎兒蛋白。但當肝細胞癌變時可重新產生甲胎蛋白。如果在血清中查出每毫升中含400納克以上,并持續1月以上,排除了其它原因后,就應考慮到患肝癌的可能性。所謂甲胎蛋白“低濃度持續陽性”,是指每毫升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含量在25~400納克之間(正常人含量極微,在25納克以下),并持續2周以上者。有人研究報告,1年后肝癌發生率可達12.99~44.06%。所以,甲胎蛋白“低濃度持續陽性”亦列為癌前期病變,屬肝癌高危人群。而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予以扶正培本、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等法治療,可使甲胎蛋白下降至正常,起到了阻斷性治療作用。由東北野生自然資源木雞、核桃樹皮等藥物組成的復方木雞沖劑,具有扶正和清熱作用,也有較好的阻斷性治療功效。
乳腺囊性增生病,多見于中年婦女。在乳腺內可摸到大小不一的硬結腫塊,主要為乳腺上皮細胞增生的結果,可演變為乳癌。治愈乳腺增生病可以降低乳癌發生。這個病中醫稱為“乳癖”,認為是因肝郁氣滯,血液瘀阻而發病。應用中藥柴胡、當歸、娑羅子、路路通、川楝子、王不留行、桃仁等疏肝理氣、活血化瘀,可使腫塊軟化消散。
此外,婦女子宮頸重度糜爛經久不愈與子宮頸癌,慢性潰瘍性結腸炎與大腸癌等,均有一定關系。而中醫治療這些病均有一定效果。所以,中醫中藥是治療惡性腫瘤的法寶,并引起國內外腫瘤專業工作者的高度關注。
版權聲明:
1.十號范文網的資料來自互聯網以及用戶的投稿,用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免費閱覽。
2.《中醫治療癌前期病變有特色》一文的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轉載或引用時請保留版權信息。
3.如果本網所轉載內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