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文藝報》工作整頓及其他
1954年春天,時為中國人民大學研究生的李希凡和北師大附屬工農速成中學教師的藍翎,不滿意俞平伯《紅樓夢簡論》中的觀點,決定合寫一篇文章提出反駁。他們曾是山東大學的同學,前一年剛剛畢業分配到北京。這本是很正常的學術討論,連他們自己都不會想到,幾個月后,最高國家領導人介入了,稱他們為“小人物”,認為他們的文章《關于〈紅樓夢簡論〉及其他》:“這是三十多年以來向所謂紅樓夢研究權威作家的錯誤觀點的第一次認真的開火?!薄翱礃幼?,這個反對在古典文學領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適派資產階級唯心論的斗爭,也許可以開展起來了?!雹匐m然知道此事大有來頭,不過,毛澤東這封關系著他們命運的信,兩個“小人物”很久以后才讀到。②
很多當事人,比如周揚、鄧拓、馮雪峰等,在最初也沒有預料到事情的發展方向和結果?,F在看來,它所引發的后果足以改變當代文學發展的脈絡:由于輕慢了兩個“小人物”,袁水拍奉命《質問〈文藝報〉》,造成《文藝報》檢討、改組,主編馮雪峰去職,《文藝報》?。幔?、陳(企霞)、馮(雪峰)時代結束,它不再是一個“獨立王國”,而要更為緊密地配合思想政治斗爭。由此引發的批判胡適資產階級唯心主義思想的運動轟轟烈烈展開,五四新文化的很多精神準則被清肅,馬列主義的思想在文學、學術研究中的統治地位得以確立。由于批判《文藝報》壓制新生力量,胡風、路翎、阿垅“跳”出來,遲遲沒有解決的“胡風小集團”問題,讓最高領導人下定決心果斷解決,文學界“異端”力量漸漸消失……一切仿佛都是意料之外,一切又都在掌控之中。兩個“小人物”引發的大波瀾,成為共和國文學史,甚至是政治思想史上繞不開的話題。
這不是一個孤立事件,向前,它可以說是沒有徹底開展起來的電影《武訓傳》批判的貫徹和推進;向后,為1957年反“右”埋下伏筆,甚至為1963、1964年毛澤東關于文藝的兩個批示,乃至后來江青介入文藝界的領導等種下由頭③。1954年的事,是共和國文學一元化進程中的核心事件。對此,以往的研究已經很多④,本文則想利用已有的史料重新梳理幾個關鍵的細節,特別從對文學報刊的整頓這一側面看思想的統一和文學一元化體制是如何形成的。
這一角度的確立,是基于這樣的認識:在文學體制的整體構成中,文學組織承擔著組織和管理的功能,這一功能的實現有多方面的因素,如通過榮譽、獎項的頒授引導,通過組織紀律的規范來達到,在這之中,還有一個更為關鍵的因素,就是“文學陣地”的占領和建設,“陣地”包含著出版社、文學報刊等決定著作家文學生命的幾個傳播媒介。在一元化的體制中,出版社、文學報刊都收為國有,主持者由國家任命,資源由國家統一調配,形成了高度統一的格局。相對于出版而言,報刊上文章的發表更處在第一線的位置,如何管理和有效控制文學報刊,應當是能否貫徹國家和領導者意志最重要的環節之一。對《文藝報》工作的整頓,還有一個重要前提,那就是在個人辦報刊已經不可能,報刊已經成為國家思想文化工具之時,如何進一步清除“異端”、統一報刊發出的聲音。從國家的層面而言,這些問題并非單純的文學、藝術問題,而是被納入意識形態建設、思想斗爭的總體格局中對待的。
一、一份隆重的“編讀往來”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看到1954年上?!段乃囋聢蟆飞缭跈z討自己工作時,打印的一份《關于李希凡來稿:〈談金圣嘆的批改水滸〉的處理經過》,該文事無巨細地羅列了一次編者與作者之間關于稿件處理的過程。起初我認為這樣未免有些小題大做,馬上又意識到,在一片批評壓制“新生力量”聲音之中,李希凡不是“小人物”,這也算是要嚴肅對待的一個事件。1953年的事件,仿佛是1954年事件的預演,兩相對照,我們也能夠品出很多耐人尋味之處。
此事的大體過程是這樣的:1953年3月號《文藝月報》上發表宋云彬題為《談水滸傳》的文章,不久,李希凡投稿《談金圣嘆的批改水滸》對宋的觀點提出質疑,但是編輯部沒有及時處理來稿,引起李希凡不滿。編輯部讓人代轉解釋時,又引起李希凡誤解,要求撤回稿件。后來明白編輯本意,李希凡立即檢討了自己的“個人主義”傾向,寄回稿件。在編輯部新一輪處理中,李希凡又提出《文藝報》欲發表此稿,索回稿件,寄《文藝報》,為此事,前后三四個月內,李希凡致信編輯部和編輯十封,編輯部也相應回信。這份資料全文錄入了李希凡的信,也保存編輯部的重要回信。
第一封是隨稿來信,李希凡當時是山東大學的即將畢業的學生,自稱“文藝學徒”:
編輯同志:
我也是一個愛讀水滸的文藝學徒,在水滸的四個本子中,我讀過三個。在宋江這個人物的認識上,過去也受過金圣嘆的影響。上個月看到宋云彬先生的意見,心里很不以為然,于是,找到了貫華堂古本,又從頭精讀了一次,對于金圣嘆的認識,又提高了一步?,F在我寫下了這點材料和意見,寄給你們。希望你們能提出寶貴的意見。如果不用時,也望早日退稿。
此致
敬禮
李希凡 四月十五日
標點是我所加,不一定正確,如刊用時,望能校正一下。
從4月15日到5月26日,李希凡除了收到“稿件正在處理中”的回音外,沒有得到編輯部確切答復,因此,他第四封催稿信已經對《文藝月報》表示不滿,并抬出更高級別的《文藝報》:
編輯同志:
本月十七日曾寄貴刊一信,諒早收到。關于我的《談金圣嘆批改水滸》一稿,不知已否處理?如不準備發表或不在本期發表,請于六月五日前給我寄回,我準備重新修改一下,同時我想這篇稿子可能不適合貴刊要求,文藝報最近來信,擬于本年度討論水滸,如果這篇稿子能修改好,也許有些作用。我有一篇對于張政烺《宋江考》一文的意見的稿子,文藝報預備將來討論時發表,最近我也想充實一下,和《談金圣嘆的批改水滸》一并寄給《文藝報》,你們以為如何?
對于處理稿件方面,我有一個意見,就是貴刊壓稿的時間過于長,文藝報處理稿件,最多不過兩星期就可決定。希望貴刊在這方面能很好地改進工作。
版權聲明:
1.十號范文網的資料來自互聯網以及用戶的投稿,用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免費閱覽。
2.《1954年《文藝報》工作整頓及其他》一文的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轉載或引用時請保留版權信息。
3.如果本網所轉載內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