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議印章的收藏與鑒賞
代表作品就是“傳國玉璽”。秦贏政十九年(公元前228)秦始皇破趙國得和氏玉璧,在稱帝時用此璧制成一玉璽,方圓四寸,上鈕行五龍,印身環雕雙龍戲珠圖案,命丞相李斯用小篆書印文“受命于天、暨壽永昌”,由工匠精致雕鑿,以作中華大地皇權天授正統合法的印信象征。秦朝之后的中國歷代帝王皆以擁有此印璽為尊,以顯正統。在這一個時期,印章所用文字甚為廣泛,甲骨文、金文、石鼓文、鼎文、大篆等多種早期文字均有出現,直至秦始皇統一度量衡、統一小篆的文字應用后,小篆開始作為印章第一使用文字,這一傳統持續至今未變,“篆刻”也因此得名。
中國印章發展第二個興盛階段的出現,得益于印石在印章刻治中的廣泛應用。由于印石的硬度適中,使普通文人用金屬刻刀能直接在印石上刻出印文和邊款,簡化了原先文人定稿工匠制印的程序,出現了一大批嶄新的治印人,開創了“文人治印”全新局面。明朝甘暘著《印章集說》記載,石材應用最早始于唐宋,“石質,古不以為印,唐宋私印始用之”;宋朝杜綰著《云林石譜》文中有“石或雕刻印記”字樣。相傳,元朝王冕是中國第一位用印石刻治印章的文人,直至明初出現以文彭為代表的文人治印群體。這批文人的文字功底厚實,書畫造詣精深,能根據不同石材特性,創造出各種刻治刀法,突破秦漢印文束縛,開拓出許多新的篆刻理念;明清兩朝,許多印刻流派相繼涌現,眾多印社此起彼伏,普通名字印章和各種閑章在日常生活和書畫藝術上的廣泛應用,使留存在社會上的印章數量大幅增加,印章這一綜合了眾多中華文化藝術的獨特載體日益得到人們的青睞和喜愛,由此帶動了印章收藏市場的發展。
收藏印章有兩個首選要素,一是印章的載體印石即材質,二是印章的藝術性,包括印文的內容文采、篆刻的水平等.前者由材質的稀缺性、珍貴性決定,后者則涵蓋了印章刻制工藝和治印者、使用者是否為名家名人,以及時人的審美取向等因素,即由印章的文化屬性所決定。
在印章發展的第一階段,印材有金、銀、銅、鐵、竹、木、牛角、象牙、獸骨、水晶、玉石、陶瓷等許多品種,但總因材質或過于名貴稀缺,或鐫刻工藝困難,或美觀性、適用性不足等因素而差強人意。印石的出現幾乎彌補了之前印材的眾多缺憾,從而迅速地改變了印材多樣的局面,印石無可爭議地成為印材中一家獨大的主流,自元朝起至今沒有變化。
印石從礦物學分類屬于單斜晶結構的鋁硅基礦石,化學組成多為AL2[Si4O10]·[OH]2·nMe,除鋁、硅,Me是金屬元素,通常以氧化物形式出現,是印石顏色成因。其中黃色多源于鐵、紅色源于汞、藍色源于鈷和銅、綠色源于鎳……許多印石在礦物學上俗稱葉蠟石,硬度多為1.5-2.0,比重多在2.6-2.9,只有結構致密并符合質地純凈、硬度適中、色彩諧麗三條基體要求的礦石才能被稱為印石而用于印章刻治。
印石材質的名貴與珍稀往往是印章收藏者最看重的,所以追逐名石成為中國印章界的風尚。我國的印石產地分布多處,有文獻記載宋朝時石州(今山西離石縣)、辰州(今湖南沅陵)、光廾(今河南潢州)等地均產有印石;江蘇南京、吉林丹東等處也多有礦源。所有印石都是因地得名,產于某某地,便得名某某石,因而我國印石品種繁多。其中最著名者,當屬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這四種印石的色彩絢麗沉穩、質地純凈溫潤、雕琢性能優異,被稱為當今“四大名石”。
壽山石產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晉安區,礦區位于群山環抱之中.其石質晶瑩剔透、脂潤如玉、色彩斑斕,色澤渾然天成。壽山石已有上千年的開采歷史,發展至今形成種類繁多、石名復雜的局面。但簡單來說,可按其具體產出環境分為三大類,即產于田間溪畔的稱之為“田坑’,以聞名遐邇的田黃石為代表:產于水洞溪流的稱之為“水坑”,以晶、凍類彩石為代表;產于山脈坑洞的稱之為“山坑”,以著名的芙蓉石為代表。其中尤以田黃石最為珍貴,它在明朝時已進入宮廷,成為皇家御用之物。到清朝乾隆皇帝時更受尊崇,被乾隆封為“石帝”,奠定了田黃居于印石之巔的地位。在清中期時已有“一兩田黃三兩金’之說。
青田石產于浙江省青田縣,其礦石成分以葉蠟石為主,質地堅致細膩、潔凈清麗,故是最宜受刀的印石。青田石的開采也有數百上千年歷史,是中國文人篆刻用石最早之石種。據記載,明代文人篆刻鼻祖文彭便是用青田燈光凍治印,開中國文人治印之先河。青田石多呈青白色,也有淺黃色、紫褐色、白灰色等,其基本色調為青色。但這種青色清麗高雅,與眾不同,其上品能達到微透明至半透明狀,如著名的青田燈光凍,青中泛黃,燦若燈輝,晶瑩潤潔,足以比肩壽山田黃、芙蓉石和昌化雞血石。
昌化石產于浙江西北臨安縣上溪鄉玉巖山一帶,原屬昌化縣轄,故得名呂化石。呂化石的礦物成分以粘土礦地開石為主,質地油脂光澤,呈凝、膩特征;一種呈色為雞血紅色的硫化汞礦物滲入地開石中,便產生出一種礦石中又生有一種鮮紅如雞血色的礦石,這便是聞名遐邇的雞血石。昌化石雖然色彩豐富,但大多色澤沉著溫韌,其質地上乘者為各樣凍石,如羊脂凍、桃花凍、牛角凍等。凍石中再有雞血紅斑溢出,則可算昌化雞血石中的極品了。雞血石的開采也是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明清時,雞血石便已進入宮廷,為皇家所珍視。當時曾有獻雞血石而得官者,可見雞血石地位之一斑,因此又被稱為印石中的“石后”。
巴林石產于內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屬葉臘石礦類。其石質細潤潔凈,通靈清亮,光彩燦爛,顏色嫵媚溫柔,似嬰兒之肌膚,嬌嫩無比。巴林石被稱為印石界的后起之秀,直到上世紀中期以后才大規模正式開采,并迅速風靡印石界,成為曰益枯竭、稀缺的傳統名石的替代品,進而晉身“四大名石”之列。巴林石以產量大、質地優良成為目前印材市場的主要貨源,所產精品有巴林雞血石、巴林黃凍、巴林羊脂凍等,其中的極品可以比美昌化雞血石和壽山田黃,但因其石性、色彩相對不夠成熟、穩定,故其與傳統的昌化雞血石、壽山田黃石相比還是存在一定差距,市場地位也相去甚遠,我們在購藏時需要仔細辨認。
如果說印章的材質屬于“硬件”的話,那么印章的藝術性則屬于“軟件”,二者共同構成印章的整體價值,而后者更起著關鍵性作用。材質再好,如果不施工,也只是一塊美石。經過工匠和藝術家的造型施工、布局鐫刻,一方印石便有了特殊的屬性,成為獨一無二的藝術品。治印之人若為名家名人,鐫刻的印文、邊款見功見力,再有文采,這方印便會價值倍增,成為愛印之人追逐的寶物。
印章按其外形,可分為“素章”“鈕章”和“隨形章”三種。素章多為方形,四邊空白,偶有薄意淺浮雕圖飾;隨形章多為礦石原形,僅磨平一面作為印面,其余不作加工;鈕章則是印石上端雕刻有印鈕,是石雕藝術在印章上的一種展示,形式多樣、內容廣泛。印章制鈕,原是為置孔系繩,便于隨身攜帶,后拓展為增美之用,尤其是采用石印以后,制鈕還可以規避名石上的瑕疵。漸漸地,印鈕最初系繩的功能淡出,美飾的作用曰益突顯并成就了明清以降的一代代制鈕名師.名家制鈕反過來又提升了名石印章的地位,如清康熙時期出現的雕鈕大師楊璇(玉璇)、周彬(尚均),他們制鈕技藝精湛,冠絕一時,其作品常為宮廷收藏,為皇家貴冑爭相追逐。正是有了以楊璇、周彬為代表的一批印鈕雕刻大師,使印鈕藝術在印章收藏中的地位大幅上升,成為組成印章價值鏈中重要一環。
印文和邊款無疑是人們識讀印章的第一要素。印文和邊款作為文字資料,往往會留下持印人或治印者某些清晰的信息,有的邊款甚至能提供治印的緣由和時間。拋開帝王的璽印不說,自文人治印以來,印文便成為文人士大夫彰顯個性、展示文采、明示身份地位、暗喻心情境況的窗口。印文內容最多的是姓名、字號、雅稱章,讓人一目了然。前些年南昌發掘?;韬钅?,出土了一枚刻有“劉賀”二字的印章,使該墓的墓主大白干天下。有的印文表明了持印人的身份地位、官職或履職經歷,如明代書畫大家董其昌仕途一帆風順,他中年時剛得到“知制誥”一職,又獲封皇長子曰講官,頗有身份,于是,他請人將“知制誥曰講官”刻于一印,時常鈐于書畫作品;后來,董其昌獲封禮部侍郎,于是刻“宗伯學士”印;不久,他又獲封南京禮部尚書,得“大宗伯”銜,再刻“大宗伯”印。
還有一種閑章,印文內容更是五花八門,文人們可以在此張揚個性,標榜喜好,宣示心情,也可以借此自諷自嘲自娛。清代海上畫派先驅趙之謙是書畫家兼篆刻家,其為生計曾收錢作畫。據傳,一次他收了一位財主的錢為其畫畫,畫好后卻有些心情不爽,于是找出一方閑章鈐于畫上,印文是“老子不高興”。買家見了心中不喜,希望能換一方印,趙之謙痛快地換了一方印鈐上,印文四個字:“老子高興”。吳昌碩被稱為詩、書、畫、印“四絕”,可謂是能寫善刻。他曾一度想走仕途,花錢捐了個官——安東縣縣令,但僅了一個月,便覺得自己非此道中人,于是掛冠而去。但他又對這段經歷耿耿于懷,便刻下“壹月安東令”印一方,以排遣心緒。
四
文化名人以印抒懷、以印敘事的情形不勝枚舉,正是這些豐富的文化信息使印章的歷史文化價值大幅提升,使印章收藏變得趣味盎然。同時,這些信息也是今人賞玩印章,乃至辨識其真偽的重要依據。一般來說,大凡一個篆刻家一生刻印可長達數十年,治印數可成千上萬,由于從初學到成熟時間漫長,治印風格必定在不斷變化之中,譬如近代著名的篆刻大家吳昌碩、齊白石,他們早期都以學浙派起步,后吳昌碩見到齊魯封泥以及漢魏六朝磚瓦文字,風格為之一變,創出一種圓干鈍刀馳驅信手的吳派篆刻;齊白石的治印也曾受到吳派篆刻影響,一直到68歲時才真正變法成為自己獨特的單刀直切、不加修飾、別具天趣的寫意刻法。這些篆刻大家一生刻印極多,而出版面世的印譜屈指可數。陳巨來自稱刻印三萬,印譜不足三分之一;錢君匐刻印二萬,印譜更稀。這些都是印刻鑒定的難點所在.筆者曾向高式熊先生請教,他認為篆刻的相關因素很多,除去不同年齡的印風會不同,即使同一時期也會因印石的不同、刻刀的銳鈍、治印的環境、刻者的心情等因素致作品的差異。他說:“我少年時就有機會識讀各種印譜,認真讀過多達干部,今人無出我右者。即便如此,我也有鑒別失誤的時候?!庇≌伦R讀真偽之難,可見一斑。然而,印章的收藏與賞玩,不正是樂在其中嗎?
(責任編輯:牧風)
版權聲明:
1.十號范文網的資料來自互聯網以及用戶的投稿,用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免費閱覽。
2.《浸議印章的收藏與鑒賞》一文的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轉載或引用時請保留版權信息。
3.如果本網所轉載內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