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著“鬼門關”的寫作——論廣西漆詩歌沙龍
“黑亮的封皮,非常醒目的刊名:《漆》,給人的印象十分鮮明深刻?!髡哧犖榛距笥诒绷鬟@個縣級市,他們的詩結實,藝術質量整齊,昭示了創辦者的自信。在中國地偏人遠的不大的地域,一下子冒出好些有才氣的詩作者可謂難得,自然引起詩歌界刮目相看。三四年下來,這本‘中國詩壇黑皮書’日漸響亮?!?sup>①這是詩人楊克對民間詩歌團體漆詩歌沙龍主編的內部刊物?!镀帷吩娍囊欢卧u述。漆詩歌沙龍成立于1999年農歷五月初五“詩人節”,其成員基本限于廣西北流市。他們懷著對詩歌的熱愛聚集到一起,雙管齊下,一方面創辦自己的詩歌陣地,既編印《漆》詩刊又創建漆詩歌沙龍網站,以營造良好的創作氛圍;另一方面開詩會,既不定期進行內部小范圍的詩藝切磋又積極發起或參加大型詩會廣交朋友。經過不懈的努力和長期的堅持,漆詩歌沙龍在文壇經歷了最初的引起關注到現今的接受和認可,《紅豆》、《佛山文藝》、《芳草》等都推出過漆詩歌沙龍的作品小輯;《文學報》、《詩刊》、《星星》、《詩歌月刊》、《南方文壇》、《人民日報》、《廣西日報》等都介紹過漆詩歌沙龍組織或參與的詩歌活動。此外,漆詩歌沙龍成員的詩作也不斷在《詩刊》、《星星》、《詩歌月刊》、《詩選刊》、《詩潮》、《綠風》等詩歌刊物和《人民文學》、《當代》、《青年文學》、《天涯》、《廣西文學》等綜合性文學刊物亮相,不少詩歌被收入年度最佳詩歌等權威選本,如21世紀中國文學大系《2004詩歌》就收錄了《漆》詩刊2004年卷里五個人的詩歌、由中國作家協會《詩刊》社選編的《2005中國年度詩選》也收入了該年漆成員的三首詩歌。朱山坡還以詩歌《到哪里找回阿秀》獲得《廣西文學》“金嗓子青年文學獎”??梢哉f,現今的漆詩歌沙龍,逐步形成了群體互動式寫作的健康創作格局,呈現出團體質量整體個體風格鮮明的良好發展勢頭,形成了廣西文壇上近年來“令人矚目的‘北流詩歌現象”②。
歷史文化淵源:桂東南巫文化
廣西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其文化也呈現出多元化的形態特征。筆者認為,可大致劃分為:以紅水河為主體沿途輻射桂中桂西的壯文化、受中原文化影響形成的桂林山水文化和以“鬼門關”為象征的桂東南巫文化③。
桂東南位于中國版圖的最南端,偏于一隅,邊緣化的地理位置直接造就了其文化的民間性。其一,桂東南民間大多以祖先崇拜為信仰。人們相信死后靈魂的存在,認為祖先的神靈擁有強大的力量能保佑后人的生活。尤其在鬼節(即農歷的七月十四日)這一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鴨,以豐盛的食物供祭祖先。甚至,有的人家還吹響用勒魯葉做成的簡易笛子,以此笛音引領故去的祖先回家團圓。其二,以“其南尤多瘴癘,去者罕得生還”而著稱的“鬼門關”成為桂東南民間巫文化的象征?!肮黹T關”又稱天門關,在《辭?!分杏邢嚓P的描述:鬼門關,古關名,在今廣西北流縣西,界于北流、玉林兩縣間,雙峰對峙,中成關門。古代為通往欽、廉、雷(今廣東雷州半島)、瓊(海南島)和交趾(今越南中北部)的交通要沖。在古代,因其“交通沖要”的特殊地理位置,“鬼門關”成為朝廷流放、貶謫官員至南海、嶺南一帶的必經之關口。由于北方、中原官員對南方溫暖潮濕氣候的不適應,大多不幸染病因疾身亡。對他們而言,“鬼門關”以南就是百草叢生、瘴氣彌漫、人煙稀少的南蠻之地,跨過“鬼門關”就相當于跨進了陰森可怕的陰界,生者難以復還。中唐名相李德裕過鬼門時吟道:“一去一萬里,干主干不還。崖州在何處,生度鬼門關?!逼渌贁当毁H官員得到赦免并幸存性命歸還北方者,在重過“鬼門關”時,也都表現出了一種“脫離苦海返回人間”的欣喜。如宋代文學家蘇東坡在赦免返鄉途中,曾以“養奮應知天理數,鬼門出后即為人”的詩句來紀念自己重度“鬼門關”喜獲新生的人生際遇。時至今日,人們的意識里還存留著關于“鬼門關”的神秘、恐懼印象。北流籍作家林白在其自傳體小說《一個人的戰爭》中借主人公之口說道:“出生在鬼門關的女孩,與生俱來就有許多關于鬼的奇思異想……關于鬼魂的傳說還來自一條河,這條流經B鎮(指北流,北流這一地名的得來,與圭江的朝北流向有著緊密關系。筆者注)的河有一個古怪的名字,口曠圭’。在這個瞬間我突然想到,‘圭’與‘鬼’同音……圭河在別的縣份不叫圭河,而且一直向東流得很順利,到了B鎮卻突然拐彎向北流,過了B鎮再拐回去,這真是一件只有鬼才知道的事情?!庇纱丝磥?,經過歷代文人騷客的層層描述渲染,“鬼門關”被賦予了厚實的生死象征意味,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桂東南民間文化的神靈鬼怪意識。它的存在,已超越了關谷的地理意義,成為一個承載著厚重歷史文化內蘊的桂東南文化象征符號。
精神層面的祖先崇拜信仰和物質實體層面的“鬼門關”象征符號,共同構建了桂東南頗具原生態色彩的巫文化:以“鬼門關”為象征,與先民的原始文化一脈相承,秉承著先民原初的生命活力和對日常生活的親切觀照,蘊涵著自然天真、渾厚樸拙的美學意蘊,張揚著一種自由的生命力。生于斯長于斯的漆詩歌沙龍,腳踏桂東南熱土,背靠“鬼門關”,其寫作自然浸潤著濃厚的桂東南文化氣息。他們根植于淳樸深厚的本土文化之中,秉承著源自祖先的文化傳統,專注于日?;纳顖D景,追求自然、樸實的表達,在平實的話語中暗含著哲理性的思考,流動著一股朝氣蓬勃、富有創造力的生命氣息。
自覺的蘇醒:“鬼門關”作家群的命名
桂東南民間一直延傳著雖然薄弱,但從未間斷過的吟唱詩歌傳統。從古老的儺戲,至采茶調、粵曲,到如今的山歌,無不清晰地顯現并印證了這一民間吟唱詩歌傳統。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簡陋的口口相傳方式直接影響了吟唱詩歌的傳播,使其僅能零散地隱藏于民間;而此種隱性的存在方式又進一步阻礙了其發展,使流傳了幾千年的吟唱詩歌日漸陷入衰敗的巨大危機中。如何既保持內在文化精髓又改進傳播渠道、存在方式,成為古老的吟唱詩歌在新的歷史時期亟待解決的問題。
漆詩歌沙龍的寫作順應了時代對吟唱詩歌提出的要求。首先,就外在來看,漆詩歌沙龍自建立之始就具備了一切能夠促進吟唱詩歌發展的有利因素:在傳播渠道上,他們有效地結合傳統文字媒介和現代電子媒介,積極推動詩歌最快速度、最大范圍的傳播;在存在方式上,共同的對詩歌的熱愛促使他們自發地聚集到一起,組建詩歌沙龍并在其中尋求個人的發展。其次,就內在來看,漆詩歌沙龍不僅繼承了桂東南文化的內在精神氣質,而且將逝去的過去與當下的現在相結合,成功實現了古老文化的現代轉化。在此現代轉化中,首當其沖的便是對“鬼門關”這一原始意象的自覺復蘇。
第一階段,詩歌文本中對“鬼門關”意象的構筑顯現了蘇醒的萌芽。
大體而言,在此可將關于“鬼門關”的詩歌劃分為
兩種類型:類型一,借“鬼門關”進行文化之根、自我之根的深刻反思。如陳前總的《鬼門關的月亮》?!肮黹T關”路上來往的車輛,穿梭于“活在當下的現在”與“已經消逝的過去”。借助此特殊車輛,詩人自如往來歷史間,不僅看到先人詩意般地生活著,雖物質匱乏卻精神充盈,還看到了今人頹廢般地墮落著,雖物質充足卻精神空虛,人性的詩意光輝和本真面目完全被異化的社會所遮蔽。巨大的反差,使詩人對自己生活的這個時代和社會痛心疾首,悲從心來,“它們像風一樣擠進我的眼眶”,使我流淚,使我難受,“讓我夜夜不得息”。痛定思痛,短暫的悲憤過后是深刻的反思,以及隨之而來的覺醒:“鬼門關的月亮,我已將你出借幾百年/今夜開始,我要你首先屬于我?!贝舐暤男?,來勢洶洶,表露了詩人無畏地返回過去的決心。此返回,不是人類歷史的倒退,而是人的精神的回歸,回歸入之本真存在,在先人勞作過的土地上,安然地棲居。因此,詩人在“鬼門關”上張榜公告:“我要將那些不寫詩的統統趕出關外/我要那些正朝關內走來/不會作詩至少也會吟/我要讓詩歌成為鬼門關子民/日夜狂歡的語言?!边@里的“詩”具有雙重含義,既指漆詩歌的寫作,又暗喻詩意的生活。無論詩意的生活或是詩歌的寫作,都無一例外地直指生命本源。獲得了生命意義的“鬼門關”,自然“鬼不哭/狼不嚎”。
類型二,以“鬼門關”為線索直接書寫當下的生活。如朱山坡的《生在鬼門關》?!肮黹T關”與“我”是貫穿整首詩歌的兩個關鍵詞?!拔摇迸c“鬼門關”本是兩個具有同等本源意義的存在。然而,在“我生在鬼門關”這一事實關系的聯結下,“我”與“鬼門關”從原來的相互獨立變成了現在的相互聯結。在此相互擁有中,“我”與“鬼門關”進行著對等的置換。一方面,“鬼門關”是我當下的生活。最初,我“安貧樂道地在城里寫詩”;后來,因為詩歌的緣分而“朋友遍天下”;再后來,緣分沉淀成了友誼,情誼深了便互相走動,于是“我都在鬼門關口/焦慮地等待遠方的客人”。這一系列事件,構成了我當下生活的全部內容。其中,“鬼門關”與我,始終是結集在一體的?!肮黹T關”給予我的是一種邊緣性的生活?!吧诠黹T關”、“害怕有女人為我傷悲為石”、“我的父母兄弟都在這里”,三重原因使我以“鬼門關”為生活中心地,“安貧樂道地在城里寫詩”。然而,在“鬼門關”文化土壤上誕生的詩歌,卻產生了超地域性的影響,使我結交了遍天下的詩友,“我還有一伙詩朋酒友/鬼門關是我的一盞杯/我的酒來自五湖四?!?。生活的地域性與詩歌的超地域性,“鬼門關”就這樣成為了我當下的生活。另一方面,我富有活力、創造性的當下生活為“鬼門關”注入了新的活力,“鬼門關”古老的生命因我而復蘇?!叭欢铱吹搅嗽凭碓剖妫瓦|闊的長空浩瀚的蒼?!?,這“云卷云舒”、“遼闊的長空”、“浩瀚的蒼?!?,正是“鬼門關”復蘇的生命跡象。在這里,“鬼門關”就是我,我就是“鬼門關”。我當下生活的內容、價值和意義,全部來自“鬼門關”!
此外,漆詩歌沙龍還以實際行為走近、感受、體驗“鬼門關”。在2004年“五一”期間,漆詩歌沙龍舉行了名為“夜拍鬼門(關)”的戶外露營詩會。是夜,沙龍成員齊聚“鬼門關”,頂著純凈的夜空,迎著跳動的篝火,談詩、寫詩、誦詩,再談詩、寫詩、誦詩,徹夜無眠。如果將詩歌中的“鬼門關”意象稱之為“文本的構筑”,那么此次“夜拍鬼門”的詩會,則是漆詩歌沙龍以“行為藝術”方式對“鬼門關”的一次親密接觸。無論文本的構筑還是行為藝術的方式,都可視為漆詩歌沙龍對“鬼門關”這一原始意象復蘇的自覺努力。
第二階段,“鬼門關作家群”的命名成為全面蘇醒的標志④。作為一個民間團體,漆詩歌沙龍的寫作開始時帶有強烈的自發性特征,是無意為之的舉動。然而,經過長期的堅持和積極的探索,原本無意為之的寫作開始觸動掩藏深處的本土意識,并刺激其由弱到強慢慢蘇醒。當本土意識完全占據作家的心靈之后,其寫作也就成了有意為主的自覺寫作,在此狀態下創作的作品自然也就具有了強烈的本土特征。大量成熟的本上作品的出現,顯示了本土文化復蘇的跡象。此民間文化現象引起了富有遠見的相關文化部門的注意,并最終促成了“鬼門關作家群”研討會的成功召開。此次研討會的主題,在于以“鬼門關作家群”這一稱謂來命名玉林作家群。這是一次相關文化部門對本土作家創作的定位與規劃。當然,此定位與規劃是建立在尊重民間文化鼓勵本土寫作的基礎上的,因而也就避免了意識形態對民間話語權的剝奪。相信這一命名將會給包括漆詩歌沙龍在內的玉林作家帶來本上文化意識的全面覺醒,并促進桂東南本土文化朝著健康的方向迅猛發展。
寫作宣言:為生活而歌
無論《漆》詩刊或漆詩歌沙龍網站,都有這樣一段文字出現在最顯著的位置,格外引人注目:“在我們的目光中/漆即是詩/我們無法為生活鍍金/但可以給生活上漆?!边@是漆詩歌沙龍的寫作宣言。
第一,詩歌與漆。漆詩歌沙龍把沙龍命名為“漆”,這其中有著深刻的寓意?!冬F代漢語詞典》對“漆”的解釋主要是:①用漆樹皮里的黏汁或其他樹脂制成的涂料。涂在器物上,可以防止腐敗,增加光澤。②把漆涂在器物上。顯然,“漆”這一字詞具有雙重詞性:名詞和動詞,相應地,漆詩歌沙龍的“漆”也蘊涵著雙重寓意。首先,詩歌是一棵向上的漆樹。正如漆詩歌沙龍所宣稱的,“在我們的目光中/漆即是詩”,“假如詩歌是一棵樹,我愿意她是一棵漆樹”⑤。漆樹最突出的特征是高聳而筆直,而在漆詩歌沙龍心目中,詩歌的本性也如漆樹的本性般是向上的、健康的。詩歌是生活中真、善、美的化身,它能夠凈化人們的心靈,從而使人們由衷地熱愛生活并繼續以發現的眼光尋求生活中的真、善、美。此外,漆詩歌沙龍還以“向上”作為自勉,積極寫作,憑借“向上”的積極進取精神和不懈的努力,漆詩歌沙龍逐漸跨越了地域性小團體的局限,向中國詩壇發出了自己的聲音,雖然這聲音帶著稚嫩和魯莽,但卻是真誠和渴求進步的。其次,詩歌是對生活的詩意描寫。漆詩歌沙龍認為,“我們的生活不是沒有光彩,而是缺乏一種‘漆’——詩歌的光澤”⑥,因而需要“給生活上漆”。漆的存在是開放性的,她的意義也是自由且豐富的。與漆的自由存在相呼應的,是漆詩歌沙龍關于“詩歌的最大進步就是自由”的詩學觀。他們認為,詩歌是自由的,即是詩歌靈魂的自由,也是詩歌形式的自由⑦。在此觀念下,漆詩歌沙龍營造出一個自由、民主、活躍的寫作氛圍。他們沒有詩歌手法、技巧方面的嚴格規范,而是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感變化來選擇詩歌內在和外在的表現形式;他們更沒有詩歌內容方面的統一規定,而是讓內心所要表達的東西得以淋漓盡致地表達。正是對自由的熱愛,推動著漆詩歌不斷向前發展,成為漆詩歌生命的原動力。第二,回到生活的本真寫作。詩歌沙龍的寫作是本真的,他們認為對日常生活的觀照既
不能采取主流意識形態化的視角,也不能采用知識分子精英式的眼光,而應該是去除遮蔽的真實書寫。他們提出“詩歌要回到生活的本真,回到生活的原生態,呈現本身的生活,不貶低也不美化”⑧。如陳琦的《少女們總是在夜晚出來到街上走走》,整首詩歌共有二十七行詩句,全部圍繞少女在街上漫無目的的走動而展開。顯然,陳琦是借用了詩歌形式上的繁瑣、拖沓來寓意生活瑣碎、平庸的本質⑨。此外,還必須指出的是,漆詩歌沙龍提倡對生活的真實書寫,并非主張詩人在文本中呈現隨意截取的生活畫面,而是要求詩人對生活經歷一個沉淀提煉的過程,既詩人將日?;纳畛恋碇羶刃?,與個人情感、經驗相結合,并以文字真實記錄下此暗含個人經驗的生活圖景,以達到人們在閱讀時得以透過質樸的語言、平淡的生活意象而直指詩人內心深處的目的。
在“我們的目光中/漆即是詩/我們無法為生活鍍金/但可以給生活上漆”的寫作宣言下,二十多位虔誠的詩歌熱愛者齊聚一堂,張揚個性,自由寫作。他們當中,不僅有60年代出生的,如陳琦、梁踐、李中華、黨武平等;也有70年代出生的,如朱山坡、蟲兒、謝夷珊、伍遷、李京東、周承強、琬琦、劉軍海、葉軍、燕子等;更有80年代出生的,如方為、陳前總、江玉郎、李德波等??梢哉f,漆詩歌沙龍具備了陣容整齊的“詩歌梯隊”,促成了新老結合、齊頭并進的良好發展勢頭。這其中,陳琦、朱山坡、伍遷、蟲兒、謝夷珊五人謂之“漆五君子”?!捌嵛寰印钡哪挲g介于三十到四十歲之間,從事寫作已有多年,具備了相對豐富的生活閱歷和成熟的個人寫作風格,是沙龍的核心成員。對于他們各自的特點,詩評家譚五昌曾做過如下評價:“陳琦和朱山坡基本上屬于‘口語寫作’和‘經驗寫作’的詩人,但陳琦整體上追求平實、含蓄而深沉的藝術效果,作品通常具有一種溫婉的諷刺力量;而朱山坡對待詩歌語言則持后現代主義式的開放態度,作品洋溢出尖銳而真實的力量……蟲兒從日常生活場景中捕捉詩意的能力頗為出色,而且蟲兒的作品常有一種深沉的人文關懷為其可貴‘底色’;伍遷則追求日常生活場景的‘客觀化’呈現,以此使其文本獲得開闊的闡釋空間。謝夷珊的藝術趣味相對古典,但他的作品以其純粹、開闊而大氣的抒情而極富藝術感染效果?!?sup>⑩總體而言,譚五昌的這些評價是中肯而客觀的。除了“漆五君子”,漆詩歌沙龍還有一個由方為、琬琦和陳前總三人組成的“漆三角”?!捌崛恰钡某蓡T都很年輕,除了琬琦是70年代末出生的以外,方為和陳前總都是"80年代下的蛋”。他們年輕,小荷才露尖尖角,但已初步具備了招引“蜻蜓”的能力,他們詩作相繼在《詩刊》、《星星》、《詩選刊》、《詩歌月刊》等刊物的發表就是他們能力的最好證明。由于年齡的優勢,他們還有巨大的潛力尚待挖掘,他們在詩歌道路上有“發展著的無限可能”。此外,漆詩歌沙龍還包括了極具男子漢氣概的梁踐、富于理性的軍旅詩人周承強等。
當然,漆詩歌沙龍的寫作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例如,從整體上說,他們的文學功底相對薄弱,尤其理論積淀更顯淺薄。缺乏厚實詩學基礎作為支撐的寫作往往僅限于感性的個人書寫而后勁不足,這對漆詩歌沙龍今后的發展尤為不利??梢哉f,加強詩學修養是漆詩歌沙龍目前最急需解決的問題。
然而,雖然漆詩歌沙龍目前尚存在著諸多日后需要改進和超越的局限,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他們的關注。他們肩掮本土文化的大旗、腳踏桂東南文化熱土、貼近日常生活的寫作,為我們如何認識自我本源、文學本源提供了有價值的啟示和參照。正如李敬澤所言,漆詩歌寫作是構筑在“鬼門關”之上的寫作,是一種偏遠的地方寫作。此寫作以偏遠的角度觀照人性,從偏遠的路徑出發,去接近那種龐大的、浩瀚的人性和生活。在此偏遠寫作中,詩人從個人出發,最終達到無個人的目的,達到用來表現這個世界、最偏僻而又最富有生命力的獨特路徑和獨特形式。此外,李敬澤還以嘉許的語氣鼓勵道::我們天門關作家群,是在這偏遠的地方望著大處,向著更遠的終點。這始終是你們的優勢?!?sup>(11)愿漆詩歌沙龍在這鼓勵聲中越走越遠,越走越好!
[注釋]
①楊克:《現場點評》,《佛山文藝》,2004年4月上半月,第77頁。
②龐革平等:《“北流詩歌現象”令人矚目》,《人民日報》2003年12月1日。
③關于廣西文化形態的劃分,筆者參考了黃偉林的觀點。黃偉林提出了四大文化形態的劃分:一是最具本土意義的紅水河文化;二是受中原文化影響至深的桂林山水文化;三是新中國成立后由南下人員或支邊人員帶來的移民文化; 四是正在逐漸自覺的北部灣文化(詳見黃偉林著《中國當代小說家群論》,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第283頁)。
④“鬼門關”又稱“天門關”,因此2005年8月8日至10日由玉林市委宣傳部、廣西作家協會、南方文壇雜志社、玉林市文聯共同主辦的研討會采用“天門關作家群”的說法,但筆者認為“鬼門關作家群”更切合該作家群的寫作,故本文統稱“鬼門關作家群”。
⑤⑥伍遷:《“漆”的開場白》,《漆》創刊號,1999年10月,第1頁。
⑦吉小吉:《詩歌的最大進步就是自由》,《漆》2005年3月第8期,第47—51頁。
⑧伍遷:《伍遷詩觀》《漆》2004年1月第7期,第26頁。
⑨關于陳琦《少女們總是在夜晚出來到街上走走》的評論詳見《漆五君子:幾個臭東西》,《漆》2004年1月,第7期。
⑩譚五昌:《總序·漆五人詩選》,光明日報出版社2003年,第4--5頁。
(11)李敬澤:《在偏遠的地方望著大處》,《玉林日報》2005年8月31日。
(梁冬華,文藝學碩士,玉林師范學院教師)
版權聲明:
1.十號范文網的資料來自互聯網以及用戶的投稿,用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免費閱覽。
2.《守著“鬼門關”的寫作——論廣西漆詩歌沙龍》一文的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轉載或引用時請保留版權信息。
3.如果本網所轉載內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