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命題審視角度略說
每年高考作文一發布,就會引發全民吐槽戲說,專家學者居高臨下,以正視聽,而一線教師或唯命是從,或義正詞嚴、調侃譏刺,直至引起網絡討論大戰。由于職業不同、立場不同,自然產生專業差異、視角差異,社會各層面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看法。究竟該如何評價和審視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高考寫作命題,實在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筆者認為,對高考作文命題的評價有兩個基本出發點或者說“評價視角”,而且要緊扣住“教學和教研”這一要求去評價分析。
基于高考作文命題的權威性特點,它屬于國家考試,選拔性質,其命題是針對所有考生的選拔而制作的。因此,作為教師,就必須按照命題要求進行解讀,不能越雷池一步,因為進入考試現場的命題,就有其必然具備的權威性,對所有考生都是同一個標準,不管是思想內容還是表達形式,都具有“強制性”特點。這便是我們評價作文命題的第一個視角,即必須站在命題人立場,從考生角度嚴格按照命題要求、意圖,審題構思,運筆寫作。
一、全國Ⅰ卷
全國Ⅰ卷的兩組漫畫,繪畫出學生分數進步、退步后的獎罰方式,表達對“唯分數論優劣”的錯誤。諷刺、批判性明確,而且兩組漫畫的對比,還暗示了對進步評價的正面性肯定。教師評價此命題,就得從兩組漫畫中理解命題人意圖著手。其命題的“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寓意”,明示了要“從內容出發理解寓意,拓展思想內容”,將思想內容類比引申到更廣闊的社會生活,更豐富而深遠的思想感情,如社會生活中相似的對個人、集體、社會發展快慢、進退的畸形評價的反省和思考。因為漫畫本身具有的思想感情,有引導考生思維觸角展開的空間和余地。
假如只是以漫畫內容為基礎而演繹出一篇與其內容相似的記敘文,或者只是對漫畫表達出的教育反思進行論證,嚴格意義上講,就是把命題的意圖改變成了“給定結論性寫作”——給一個思想,讓考生證明或描述出來的寫作。雖然符合了命題“明確文體”和“材料內容”要求,也扣住漫畫主旨“反思、批判教育弊端”等,但僅是“符合題意”而已,沒有體現出命題中“寓意”的雙重意義(漫畫本身的寓意和命題對思想感情挖掘的寓意),因為漫畫是言此事而意在彼的藝術形式。有教師將漫畫內容演繹成一篇記敘文或批判教育唯分數論的議論文,作為“樣板”“標桿”進行指導,這就是沒有對命題完整吃透的表現,沒有追求內容豐富、思想深刻層面的思考。
二、全國Ⅱ卷
全國Ⅱ卷的命題,是對語文素養及價值的界定,要求考生比較三種途徑,闡述自己的看法和理由。教師評價指導,就應該依據命題的題文和要求,進行客觀分析,強調本文寫作是在“結果性呈現”中探究三種途徑對提升語文素養的價值。針對中學生語文素養提升的特點提出“課堂學語文是主要途徑”,因為三種途徑的排序,也已經暗示。其排序體現了先獲取知識而后實踐,“點與面結合”而形成素養的內在邏輯關系。如果言說三種途徑皆可,看起很有道理,但實質上是沒有吃透命題內涵。
三、全國Ⅲ卷
全國Ⅲ卷的“創業遭遇假冒,采用共享方式,擬定標準規范”這一材料,評價指導也應當緊扣材料中體現出的思想內容的積極意義:優秀的公民意識和行動,天下為公的博大胸懷,創新可實現自我價值,澤被他人造福社會。更為深刻的是小羽在被假冒后的處理問題的方式,即進行一種“綜合性治理”而實現成功——“公布標準、規范制作、促進合作、共同致富”,這是一個完整的合理合情合法的處理過程。
假如教師只是盯著“創新”“工匠精神”唱贊歌,或者只看見“假冒偽劣”而發泄對社會中制假現狀的不滿,批判社會法治精神缺失,那就是沒有理解材料的“整體含意”。
綜上而言,教師在面對高考命題的指導,只有也只能緊扣命題人明示或暗示的意圖,按照命題思想內容在寫作中的要求,去分析指導,才是合理正確的做法。當然,任何命題都有必然的時代特點和現實精神,任何試題的正確完善,都是相對的。這就涉及到我們如何評價命題的第二個視角。
站在對學生寫作能力考查要求、權威性命題應該具備的標準的角度。筆者對命題進行全方位、多層次透視,其目的是為了通過研究評價,促進命題更趨于合理合情、更完善。同時認為,高考命題至少有三點是必須具備的。
其一,命題內容的科學性,涉及到符合事理、情理、邏輯;
其二,命題思想內容的導向性,思想感情的正面引導(如“一點四面”),符合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
其三,命題對考生的能力性要求,即豐富而隱含的多角度思維、辯證性論說、思維能力水平、分析表述能力、表達方式等。
如果這三點沒有較大的分歧,便可作為審視命題的基本要素。
全國Ⅲ卷的“創新、假冒、公布、標準、規范、帶頭、致富”是對整個事件過程的概括,事件主要內容是因為個人創新被群體性假冒而引起。從規范市場經濟責任的角度,分析市場經營現狀,探討得知根源在于很多人違背市場經濟要求,違反法律法規。在當今國家提倡“創新”的背景下,創新被假冒,制假沒有被遏制,社會法治失效,便違背了依法治國的基本精神。
我們知道,唯有規范的市場,才是創新的沃土;健全的法治,才更能促進全社會的創新;法制、規則和創新并進,才是全社會最佳的創新之路,而當今我國的創新,更需要知識產權保護,才會進一步激發全民的創新精神。我國無數的大中小企業盛衰歷史證明,只模仿,只看見眼前利益,只追求基本生存,至多是短時間賺取利潤的方法,不可能盛傳百年。
從這個角度講,該材料隱含了一種社會的無奈,是創新者沒有辦法的辦法,而材料描述為“正能量”的表現,可以理解為“正面導向”,但是,的確有違創新本質和法治精神,不符合創新時代的根本性要求?!凹倜啊北憩F出社會民眾法治意識淡薄,也同樣呈現出維權乏力的社會現實。從邏輯角度看,小羽個人最后的“必然性”成功,不能推導出其他創新成功者不被假冒或是產生相同的“必然性”結果。
由此可知,這個命題材料的擬定,其事理、情理乃至法理存在明顯的不足。
四、江蘇卷
下面是今年爭議最多的江蘇卷作文命題:
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體不限,詩歌除外。
俗話說,有話則長,無話則短。有人卻說,有話則短,無話則長——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可說處我也許有話要說。有時這是個性的彰顯,有時則是創新意識的閃現。
命題材料用俗話“有話則長,無話則短”引申出對立性的“有話則短,無話則長”,然后補充解釋含義:“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處我也許有話要說”。材料為了扣住“一點四面”的命題意識,又指向唯一提出的“有時是個性的彰顯,有時是創新意識的閃現”。
補充解釋對引申后的話沒有進行相同的肯定性解說,后半句的“也許”,變相改變“無話則長”的意思,尤其是“長”字含義沒有了。給人以“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別人無話處我也許有話要說”就會必然有“個性彰顯,創新意識閃現”的感覺,這就將“未必然”“也許然”混雜在一起讓前后解說內容表述肯定和猜測并行,命題內容的事理就多了一些含混,丟給考生自己去猜測填補。不像“近墨者黑”和“近墨者未必黑”,有“未必然”提供了否定性前提那樣準確明白。
我們知道,“個性”是個人性情,是比較固定的性格特征,而“別人無話處我也許有話要說”不是“個性的彰顯”,而是“能力的彰顯”;“別人已說的我不必再說”是處理表達的態度方式,也非“個性的彰顯”。
“我也許有話要說”還不一定是“創新意識”,因為僅是“也許有話”,意為“我可能說”推不出必然是“有創新意識”,而是多種結果之一。如此要求,是就有多種解說而命題卻定向為一種結果,如此命題寫作設定,就是把“不能確定的內容讓考生表達出肯定性內容”。
因為,對說話表達而言,與個性或有密切的關系,而與“創新意識”相關性可能就不大了?!盁o話則長”,恰恰也可能是沒有“創新意識”,因此,就需要特定的條件,比如“頭腦風暴法”“辯駁討論法”,才有可能是“創新意識”的體現。
還有,“個性”和“創新意識”屬于交叉關系,雖然有了“有時”的限制,但總是欠缺邏輯關系的必然性,至少會給考生帶來疑慮。因為,有個性只是有可能帶來創新意識,但未必是以優秀為前提。個性有正負,正面的個性突顯創新,個性就同創新緊密相關,若是負面個性,則是“偽創新意識”。給二者加上“有時”,又是一種把二者分割開來的表述,不能形成合理的邏輯關系。
思想感情的正面導向,是高考命題的要求之一,而用“說話”這個思想內容,牽扯上“個性和創新意識”來顯示“導向”,卻需要考生去辨析正誤,弄清關系。而現實社會,最不缺的就是浮躁之風,浮夸之言,這也給考生帶來了疑慮。此題使用抽象而狹窄的內容進行正面導向,考生很難入手?;蛟S有人要說,此命題提供了“辨證思考的空間和條件”,但內容是在“如何展示個性的正確性和創新意識的關系”中表達自己的觀點,這就給大家留下了對命題瑕疵的討論。
如此可知,優秀命題符合“選拔性”的完善性要求。據現場監考教師所言,很多考生只是就“語言表達長短”論說,生拉硬扯上“個性”和“創新”,雖然閱卷場沒有官方表態,但很多監考、閱卷教師表露出對考生寫作的擔心和對命題的疑慮。由此可知,此命題并未符合優秀命題的要求。
當然,我們可以針對“說話”去理解,從對命題的“規定性”“強制性”方面解說,“有話則短”,隱含了追求說話表達一語中的,言約義豐,不啰唆、無拖沓冗長;“無話則長”是在大家都沒有可說的時候,自己說出有價值的獨到認識,發表自己的獨特見解,其“長”則內容豐富,見解獨到,并由此立論寫作。但是,這是我們教師、教研員、或者命題人的認識和判斷,不能等同于考場考生的認識判斷。
總而言之,站在考生立場,命題人的意圖角度和審視立意,是指導學生寫作的起點;而探究命題的合理合情,是為了追求命題完善,實現國家考試命題的權威性。
(四川省雅安市雅安中學;625000)
版權聲明:
1.十號范文網的資料來自互聯網以及用戶的投稿,用于非商業性學習目的免費閱覽。
2.《作文命題審視角度略說》一文的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僅供學習參考,轉載或引用時請保留版權信息。
3.如果本網所轉載內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系我們,我們將會及時刪除。